日赚1亿的比亚迪,车语却是手机尾号?沃尔沃安全第一,问界遥遥领先!车企出海观察
“手机尾号:9527(不是),师傅,我赶时间,谢谢!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上述对话,已变成网约车乘客对比亚迪的调侃话术。 俗话说,花有花语,车有车语。在他们口中,沃尔沃的车语是“安全第一”,华为问界的车语是“遥遥领先”,比亚迪的车语,则是“手机尾号”。 但你不知道的是,比亚迪一天净赚1个亿!甚至让特斯拉都黯然失色。 一、中资车企出海 从“跟随者”到“定义者” 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时,中国车企已不再是旁观者。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120万辆,同比增长77.6%,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。 比亚迪、小鹏、蔚来等品牌不仅攻占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更以技术优势撬动欧洲本土车企的“护城河”。 这场变革的背后,是中国车企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。以比亚迪为例,其自研的刀片电池、e平台3.0技术,以及覆盖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的全栈自研能力,直接打破了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。 而小鹏汽车凭借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在挪威、荷兰等市场快速建立高端品牌认知。 图/来源于比亚迪 二、比亚迪的“钞能力” 一天赚1.1亿!凭什么? 2024年,比亚迪以427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碾压特斯拉(180万辆),营收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。更惊人的是其盈利能力——全年净利润402亿元,相当于每天进账1.1亿,毛利率(22.3%)远超特斯拉(17.9%)和理想(19.8%)。 1、“垂直一体化”是王传福的终极武器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,从IGBT芯片到整车制造,比亚迪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。这种模式让其在价格战中游刃有余。 此前,比亚迪推出的秦PLUS DM-i将混动车型价格拉至7.98万元,直接击穿合资燃油车价格体系。 网友调侃:“比亚迪卖车就像卖手机——靠供应链赚钱。” 注:图表数据来源于凤凰Weekly 更颠覆认知的是,比亚迪不仅是汽车巨头,还是隐藏的“手机代工之王”。其电子业务为苹果、华为、小米提供精密结构件,年营收超千亿元。 这种跨界能力,恰恰印证了王传福的名言:比亚迪除了玻璃和轮子不生产,其他所有零件都是自己产。 作为制造业巨头,比亚迪给自己打造一套名为“垂直一体化”的产业链。从买个矿山给电池挖锂矿,到生产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芯片,再到卖车、铺设充电桩,比亚迪一条龙全部搞定。 图/来源于比亚迪,搜狐汽车 2、打工人都看好的梦中情“迪” 虽然比亚迪在互联网上被叫“网约车鼻祖”,但是却是应届生眼里的“梦中情迪”。2023年校招中,比亚迪为应届生提供了3.18万个岗位。 经常有人在网上说,你可以不喜欢比亚迪,但是你不得不感谢比亚迪。 因为“如果不是卷王比亚迪的存在,你现在买的任何一辆车,都会比原来贵3万~5万;如果不是比亚迪,其他的新能源品牌也不会这么快把智驾技术放到丐版车上。” 比亚迪的崛起和发展都显示出一种独属于中国工程师的实干气质:不搞花的、不来虚的,埋头就是干。 做好产品、价格打下来、给产业上下游的人提供工作机会,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所看好的吗? 图/来源于比亚迪,搜狐汽车 三、小鹏出海加速 300台X9右舵车背后的野心 今年2月,广州南沙码头,300台小鹏X9右舵版启程发往泰国。这标志着小鹏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,而其目标远不止于此——计划到2027年跻身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,2030年实现半数销量来自海外。 何小鹏的“全球化焦虑”与破局之道: 面对欧盟加征最高35.3%的关税壁垒,小鹏选择“曲线救国”: 在丹麦、挪威等对电动车友好的市场建立直营体系,通过OTA升级保持技术领先;针对右舵市场开发定制车型,避开与特斯拉的正面交锋。 这种策略初见成效:2024年小鹏海外交付量同比增长160%,G9车型在欧洲售价甚至高于保时捷Macan EV。 但何小鹏的警告更值得玩味:“2025年将是中国车企淘汰赛的起点。” 据乘联会数据,2024年中国新能源品牌数量从巅峰期的500余家锐减至不足100家,而这一数字在2027年可能进一步压缩至20家以内。 图/来源于小鹏汽车 四、全球汽车业大乱斗 美国关税战引发蝴蝶效应 当中国车企高歌猛进时,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正在搅动全球供应链。 2025年,特朗普推行全面贸易保护政策,以“对等关税”为核心,于4月2日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统一加征10%基准关税,并对中国、欧盟等60余个贸易逆差国实施差异化高税率,其中中国商品综合税率达54%(叠加原有20%关税),同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政策以打击跨境电商。 中国随即于4月10日对美加征34%报复性关税,欧盟、加拿大等国亦采取反制措施,引发全球股市暴跌、通胀风险激增及供应链重构。 4月11日,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一纸公告,将中美贸易战推向了一个新高潮——自4月12日起,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%提高至125%。 公告中一句“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”,不仅是对现状的总结,更是一道清晰的“红线”:若美方继续加码,中方将不再回应。 图/来源于财政部 美国特朗普团队的行为,被多国谴责为单边霸凌行为,直接导致: 抢购潮爆发:伊利诺伊州某斯巴鲁经销商单日销量翻倍,凯利蓝皮书访问量激增27%; 产业链重构:通用45%的进口车面临涨价,3万美元以下车型或将消失; 政治反噬:特朗普的蓝领选民可能因车价飙升丧失购车能力。 这场关税战的荒诞之处在于,受伤最深的恰是美国本土车企。通用股价暴跌7%,福特下跌3.9%,而丰田凭借本土化产能逆势增长17%。 […]
日赚1亿的比亚迪,车语却是手机尾号?沃尔沃安全第一,问界遥遥领先!车企出海观察 Read More »